#微冷 差點不復在的國立交通大學?1947年交大學生的護校運動
今年2月1日,國立交通大學與國立陽明大學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在臺灣的國立交通大學是在1958年以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的名義復校。1967年升格成工學院。1979年,才恢復了完整的大學建制。從1958年在臺復校以後,交通大學一直都以交通大學為名,直到2021年,才因為併校而改名。
不過,如果回顧歷史,交通大學過去也曾差點面臨改名。
1920年12月,當時北京政府交通總長因為交通部轄下的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路管理學校及北平郵電學校,四校散居各地,管理困難。因此在1921年4月統一學制,統稱交通大學,將各校稱作分校,分別是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滬校)、唐山學校(唐校)、北京學校(平校)。
戰爭時期,各校因為戰亂而內遷。戰事結束以後,各分校分別遷回原址,不過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原來的平校和唐校分別被改為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和國立唐山工學院,不再隸屬於交通大學,而是由教育部直轄的獨立學院。
因為戰後的百廢待舉,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減少教育經費並調整院系架構。除了平校和滬校被從交通大學體系抽離以外,在上海的交通大學也被下令停辦航運和輪機兩個系所。據說之後還有意將交大改名,聽到自己母校可能要改名,眾多交大學生都感到不滿。
對種種現狀不滿的上海交大學生在5月10日發動罷課。5月12日,原來的交大平院和唐院也響應罷課。交大護校委員會成立,並向教育部提出要求。
1947年5月13日清晨5點,交通大學滬校兩千五百名學生們開始集合,登上了52輛卡車前往火車站。當這支隊伍準備離開校園時。上海市長吳國楨一度趕來阻止,不過他完全無力阻止學生離開。為了不讓學生們直奔南京,火車站奉命拒絕售票給交大學生。
中午時分,上海市長吳國楨以及幾位黨政官員開始跟學生談判,不過雙方陷入僵持。因為談判沒有結果,學生們還是執意上京請願。在火車站不發車不賣票的情況下,學生們只好沿著鐵軌,在附近尋找火車。
費了一番心力找到火車以後,在機械系學生的操作下,掛載了27節車廂的火車緩緩駛入月臺。黨政官員再次來到火車站攔阻。除了官員以外,上海其他大學的學生紛紛抵達現場聲援交大學生。
在許多大學生的聲援下,晚上六點四十五分,交大學生自己開動的火車得以擺脫軍警,駛離車站,向南京前進。為了阻止交大學生,鐵路局索性將往南京的鐵軌拆除,不過,他們將拆除下來的鐵軌留在現場。交大土木系的學生隨即利用現場的鐵軌,重新將軌道鋪設好。鐵路局只好再把前面路段的鐵軌拆除,而且這次學乖了,沒有將鐵軌留在原地,交大學生們也很聰明,將駛過的路軌拆除,鋪設到前面的路段。最後,青年軍出現,試圖登上車門,車廂內的交大學生則抵死不從,死守車門。雙方持續僵持,談判仍然呈現破局。
學生代表要求教育部長朱家驊親自出面談判,在過了午夜以後,朱家驊終於來到抗議現場,最後交大學生們獲得了朱家驊親筆簽署的書面答覆,一共有五條:
交大校名不更改;
輪機、航海兩科不停辦;
學校經費依照實際需要增加,與其他大學平等;
員工名額按班級人數照章增加;
如有未盡事宜,師生及校友可派代表晉京面商。
就這樣,在當年校友們強力而積極的抗爭下,交通大學得以保留校名,迴避掉了改名的命運,並爭取到更多教育資源;在1949年後歷經了短暫弦歌中輟以後,1958在臺復校。
至於在中國的交通大學,如何演變成現在的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蘭州交通大學和華東交通大學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